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一八五六年二月,有一马赖(augte插pdene)神父,被广西西林知县处死,罪状是纠结拜会,勾结乱党。
法国代使顾思要求叶名琛惩凶赔偿,保障将来,均遭驳斥。
拿破仑第三正思向东方扬威,确立法国对天主教的保护权,准备与英国共同要求中国修约,昭雪西林教案,禁止仇外。
旋知英军已进攻广州,决与英、美一致要求修约,各派军舰作为后盾。
十九世纪五十年代,美俄在远东的地位,日益重要,国际形势与十年前大异,列强的均势已经形成,英国不便独断独行,对华措置一不谨慎,势必引起他国的嫉妒,致蹈危机,颇望得到美国的支持。
美国的对华政策大致与英国一致。
修约交涉期间,麦莲、包令互相唱和,伯驾更热心于推动美与英、法合作。
英军攻破广州时,美领事随同进城,继之美舰在省河受到误击,美海军司令立即轰毁炮台。
包令以为美国势将卷入游涡,劝说伯驾共同向北京抗议。
伯驾深信英国定必利用机会,达到修约目的,美国可不劳而获,坐享其成,一再建议国务院与英、法分占台湾、舟山、朝鲜。
国务院认为美国领事及海军司令的行动有违中立政策,亦不同意伯驾的主张。
一八五七年三月以后,英国屡请美国与英、法同盟对华作战,国务院答称,未得国会同意前,不能派兵进入中国领土,不过美国可以另派代表,与英、法要求修约与赔偿。
换言之,美国不参加英、法的军事行动,只允在外交上合作。
接替伯驾职务的为列卫廉(williabreed),改称全权公使,任务是让中国明了美国赞成英、法的举动,扩大商业机会,但并无领土及干涉中国内政企图,必要时可斡旋英、法与中国的战争。
对于俄使,应保持与对英、法相同的友好关系。
可见美国决非完全置身事外,仅是不直接参战而已。
鸦片战后,俄国再度向东亚推进,与英国分在大陆和海上作侵略中国的竞赛。
凭其外交伎俩,与武力威胁,利用中、英间的矛盾,乘中国之危,进行得且较英、法为省力。
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初,俄国东部西伯利亚总督木里斐岳幅(nikouraviev),已窃踞黑龙江下游,准备囊括江北地区。
及中、英二次战争迫在眉睫,木里斐岳幅对美示意,为对抗英国在中国沿海的扩张,俄国须占有黑龙江流域。
对美予以开放,以增进两国在北太平洋的商务。
英国恐俄国怂恿清廷,与英国为难,亦希望它参加对华行动。
俄国答应作有条件的合作,但不愿出以强制手段。
一八五七年二月,致文北京理藩院,反覆强调,英、法侵扰广州,将北犯天津,为了中俄共同利害,特遣普提雅廷(evputiate)前来商办,&ot;如迟疑不从美意,必致别生事端&ot;。
清廷知俄人狡猾,无非借端恐吓,欲于黑龙江占据地方,加以婉拒。
普提雅廷转往天津,仍不得进京。
英国初闻普提雅廷将去天京,颇为紧张,及知被拒,自感欣慰。
十一月普提雅廷南去香港,与美、英、法三使会商。
对美使说,他可以调解修约之事,对英、法使则谓如要与清廷交涉,必须施以压力,最好是派遣军舰,前去天津海口示威。
额尔金谓所见正同,-俟广州问题解决,即挥军北上,欢迎协同行动,抑制清廷骄气。
普提雅廷与额尔金的意见虽然一致,但圣彼得堡不欲使用武力,并非有爱于中国,仍是想坐收渔利。